灵风足跖宝文学网>修真小说>大唐艺术生 > 第一百一十二章科举
    商县县学。

    县学是教喻魏和的家,他吃住在这里,奉献在这里。

    作为教喻,魏和按照陈安定下来的原则把县学详细的规划为三堂:六年义务教育堂、经书堂、工匠堂。

    申刚管理义务教育堂、孙琦负责工匠堂而他自己兼管经书堂。

    作为教喻,魏和还要经常授课,他这是面向读过书的人的。起初的时候,来的人不多,因为商县原本的读书人就少,后来就有了周边的读书人过来。

    魏和的课,主要讲“知行合一”,他已经把“知行合一”形成了一套理论,而且他讲的还往往很通俗,甚至还会举出他在当铜矿矿工是的遭遇作为例子。

    善于言辞,从同理之心开始,到大道至简、再到知与行。

    授课之时,魏和就会进入浑然忘我的状态,他不会先六年义务教育课堂那样去管理学子。他的课是讲给愿意来听的人。

    读书人和孩童是不一样的,他们都度过写经书典籍,其中有的人还很有造诣。因此,对于魏和的授课,有的赞赏,有的人自然就会不那么认同。这些人还会经常去和魏和辩论。

    可偏偏魏和特别能说,别看魏和在陈安面前往往吃亏,可他在一般的读书人面前可就不同了。

    他的理论是新的,新东西有个好处,就是你先在原有的经书中找出错误的话很难,原有的经书里面没有啊!!!

    这就让不少和魏和辩论的读书人很吃亏,套路不同。这斗起嘴来就很尴尬。

    而魏和还有个大杀器,他是商县的教喻了,商县县学只要考试都是他出题,六年义务教育的题目还罢了,关键的是经书堂的考题啊,魏和宗师把“知行合一”的理论作为考题之一。

    这就让人更尴尬了。

    你只要是经书堂的学子,那就要面对这样的考题。而且这个考题还没有固定答案,很难在原本的经书中想引经据典。

    魏和就曾经出过这样一个题目“论采矿的知与行”,你说这个题目怎么在经书里面寻找答案。问题是你不参加这样的考核就会给撵出县学,而县学可是有好处的。

    商县县衙出新规定了,以后县衙的官吏必须是县学出来的。这就是陈安的一个特权了。规范的说,这是商县的特权,因为商县是大唐的“特区”。

    不但如此,如果你先到商会,同样需要在县学考核通过才可以。

    有的读书人觉得自己可以到别的地方去求学,他们去参加朝廷的科举,这样离开商县不就好了啊。

    所以,还真的有人选择离开商县的县学,他们要去长安城准备参加科考。他们觉得自己在县学说不过魏和,又有些不认可魏和的“知行合一”,因此他们选择离开。

    陈安知道有读书人离开后没有去怪罪魏和,什么东西都会有人反对的。

    但是对于科考,陈安是很重视的,商县开始有名气了,周边的人都知道商县富裕,现在陈安就要让更多的人还知道商县不只是有钱,还有人才。